【羊城晚報】張志光:救命保面,讓患者更有尊嚴
說起“看牙”,,大家自然會想到拔牙,、矯牙,、種牙……口腔頜面外科,對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有些陌生,。它是口腔醫(yī)學中經濟效益不高,,但風險最大、難度最大,、挑戰(zhàn)最大的??疲沧钅荏w現(xiàn)一家口腔醫(yī)院的實力,。
本文的主人公張志光教授就是這個??频睦闲凶稹3鲇趯@個專業(yè)的熱愛,,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站在臨床第一線,,練就一手絕活,,他的手法復位一兩分鐘內就解決了困擾患者多時的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
中國人好“面子”,,有的患者聽說手術會在臉上留疤,,寧可不治。如何才能救人又保面,?張志光教授最早將口腔內窺鏡技術和理念帶入國內的下頜髁狀突骨折復位內固定術,,讓許多下頜手術通過在口腔內開小口伸入內窺鏡進行相關操作,不從患者面部開刀,,避免了在患者面部留下疤痕,,容顏得以保全。到目前為止,,在國內能用內窺鏡做這種手術的口腔專家仍屈指可數(shù),。
最神奇的治療:
手法復位,令人拍案叫絕
60歲的林姨,,快言快語,,一躺上牙椅,就開始向張教授抱怨他的號有多難掛,,她足足搶了一個多月號才掛到,,接著又控訴耳前一個關節(jié)總是咔咔作響多惱人,讓她的嘴不敢張大,,青菜都咬不動,,人都瘦了好幾斤。
張教授一邊聽著林姨絮絮叨叨,,一邊笑瞇瞇地戴上橡膠手套給她做著檢查,,他在患者口碑中,是出了名的好脾氣,。他的兩個拇指放入林姨的口內,,其余四指托住她的下頜?!斑@是要做手法復位了”,,站在一旁的孫博士(張教授的學生)告訴記者:“手法復位看似簡單,要做得效果好就很難,,需要大量練習,,很多醫(yī)生做了幾次效果不好就放棄了?!睂O博士自己也在練習手法復位,,他說:“手不是一般的痛,手法復位時醫(yī)生的拇指背面要用力頂住患者上頜的牙齒,,牙齒是很鋒利的,。”
“好,,下巴向左擺,,向右擺,再向前伸……”張教授一邊給林姨下著指令,,一邊瞇著眼睛,,他的手指似乎在細細地感覺著什么。突然,,他雙手一發(fā)力,,林姨的下頜關節(jié)處“咔吧”一聲響?!昂?,你現(xiàn)在活動下巴試試?!绷忠添槒牡匕炎扉_合了幾次,,突然迸發(fā)出響亮的笑聲,“哈哈,,我的嘴能張開了,,關節(jié)也不響了,太神奇了,!”
手法復位由于創(chuàng)傷最小,,價格最低廉(張教授這樣著名的醫(yī)學專家親自手法復位也才收費35元),是輕中度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的首選治療方法,。但由于上述種種原因,,加之手法復位會讓醫(yī)生花在門診病人的時間增加一倍還不止,因此醫(yī)生們并不熱衷嘗試,。
就在記者觀摩張教授出診的這天上午,,有來自湖南、江西,、福建等許多外地患者沖著他的“神手”慕名而來,,本來限號15個,對于每一個提出加號的患者他都不忍拒絕,,就這樣一直加到30多個號,,看到下午快兩點,他水都沒喝過一口,。其中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接受手法復位,,不少人還要連續(xù)做兩三次。據記者粗略統(tǒng)計,,這一上午張教授手法復位至少七八十次,。
握手道別時,,記者留意到,經年累月,,他雙手拇指的背面已長了厚厚一層老繭,。
最多人看的病:
緊張單側咀嚼,,下巴易“生銹”
據記者觀察,,張志光教授的門診,最多人看的病是“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主要表現(xiàn)為三大癥狀:耳前區(qū)關節(jié)疼痛,;張口閉口時有彈響聲(如開口末或閉口初有“清脆彈響聲”或有“咔吧、咔吧”聲,,有時還會是揉搓玻璃紙樣的摩擦聲),;或有阻礙感(即開閉口不自如),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為“下巴生銹”,。該病在美國的發(fā)病率高到75%,,在我國為28%-40%,并仍呈快速上升趨勢,。它雖不像腫瘤,、中風那么兇險,但由于會影響進食,、說話,,甚至會伴隨有頭暈、耳鳴,,仍會讓患者苦不堪言,。
患者各個年齡層都有,其中以中青年居多,。他們一坐在牙椅上,,張教授就會先和他們聊幾句,“你做什么工作的,?”,、“平時用電腦多不多?”記者以為張教授是在幫患者們放松下來,,原來他還有其他用意,,這對疾病的診斷也有幫助。
張教授解釋說,,在經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快,精神也越緊張,這被認為是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重要的誘因,。人在緊張時,,肌肉經常處于收縮狀態(tài),可能不自覺地就會“咬牙切齒”,,有的人晚上還會磨牙,。適度的負重對維持關節(jié)的正常結構、功能是必需的,,有重要意義。但是過度的負重,,超出生理限度則可造成關節(jié)的退行性改變甚至破壞?,F(xiàn)在都市白領以久坐、伏案工作居多,,經常低著頭,,下巴總是處于懸吊狀態(tài),相關肌肉也不得不收縮,,同樣的道理也是讓“下巴生銹”的常見原因,。
另一個多見的患者群是青少年。和孩子們打交道,,張教授更在行,,三言兩語就能讓他們高興起來。他常常會問他們:“喜不喜歡咬筆頭,、咬手指,?會不會用手撐著頭寫作業(yè)?愛不愛吃口香糖,?經常趴著睡嗎,?會不會用牙齒咬核桃?”……他解釋,,孩子們的顳下頜關節(jié)問題多是由于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這些不好的習慣會讓下頜關節(jié)相關肌肉長期用力不均,就可能造成顳下頜關節(jié)的關節(jié)墊(或稱關節(jié)盤)發(fā)生移位,,導致在張閉口時關節(jié)形成摩擦,,而發(fā)出異常響聲(彈響)??荚嚽暗木窬o張,,也可能使孩子們的“下巴生銹”問題加重。
對于絕大多數(shù)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患者,,通過生活干預,,如讓情緒放松、改變不良咀嚼習慣等,多會自行痊愈,。如果不能自愈的,,張志光教授建議應盡早進行醫(yī)療干預,對于輕度的通過手法復位就可康復,,還可以借助紅外線,、熱敷等理療手段。拖得越久,,關節(jié)盤移位就越嚴重,,這個過程中,骨質破壞也會出現(xiàn),,甚至不斷加重,,出現(xiàn)骨刺、關節(jié)盤穿孔,,到那時治療難度就會增大很多,,甚至需要手術。
最年長的病人:
90歲老人,,牙好了年輕20歲
這天門診中年齡最長的是位86歲的李奶奶,,她一年多前鑲了牙不太合適,吃東西總咬舌頭,,她沒太當回事,,換到另一側咀嚼。一段時間后,,她的顳下頜關節(jié)就開始咔咔作響,,越來越痛,由于飲食受影響,,她整個人消瘦了很多,。
張志光教授介紹,近幾年他們接診的高齡老人越來越多,,年齡最長的還有九十多歲的,。在許多人的觀念中,人老了爛牙,、掉牙很正常,,用好的那邊嚼東西即可,久而久之就引起了下頜關節(jié)問題,。許多老人都是痛得不得了才來,,醫(yī)生一檢查關節(jié)病、齲齒,、牙周病,、牙缺失……一堆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口腔問題,它們都會影響到老人正常的飲食,、消化,。以剛才提到的90多歲的老人為例,他的口腔問題解決了,,胖了好幾斤,,整個人看上去精神多了,年輕了至少二十歲,。
牙好,,身體好,還不僅僅體現(xiàn)在進食,、消化上,,還和許多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息息相關。張志光教授以牙周病為例,,患有嚴重牙周病的人,相當于口腔內有長約23厘米的慢性傷口,,致病菌通過傷口進入血管后,,會促使產生一種膠狀蛋白,促使血液凝固,,增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的風險。牙周病甚至與胃炎,、糖尿病等都有密切關系,。
張志光教授呼吁,老年人最好每年進行1-2次口腔檢查,,發(fā)現(xiàn)牙病及早治療,,以免引起其他全身疾病。缺牙后要盡快鑲牙或種牙,,不要超過半年,。另外,老年人由于關節(jié)韌帶松弛,,發(fā)生下巴脫臼(俗稱“掉下巴”)的風險也比較高,,進食或唱歌時,不要開口過大,,用力過猛,。
最“愛面子”的手術:
口腔內開小洞“接骨”
顳下頜關節(jié)是我們人體中結構最復雜、運動量最大的關節(jié),,同時也是最脆弱的關節(jié),。我們在摔倒,、車禍或打斗中,但凡面部受到沖擊,,最容易骨折的就是這個部位,。張志光教授解釋,這種脆弱其實是人體的自我保護,,以犧牲這個關節(jié),,來保護腦部組織在沖擊中免受損傷。以往的接骨手術多在耳前方開個口,,這讓部分患者,,特別是女性患者很難接受。
張志光教授早在1995年和1998年分別到瑞典和英國學習內窺鏡技術,,率先將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帶回國內,。他運用內窺鏡技術通過在口腔內開小口伸入內窺鏡進行相關操作,不從患者面部開刀,,避免了在患者面部留下疤痕,,該技術讓許多頜面部外傷患者,以及顳下頜關節(jié)病,、頜面部良性腫瘤患者的容顏不受絲毫影響,。在國內,能用內窺鏡做這種手術的口腔專家屈指可數(shù)?,F(xiàn)在,,他又在致力于研究如何通過多次手法牽拉,幫助斷裂的頜骨進行復位,,讓患者完全免去開刀之苦,。
近年來,隨著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增高,,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也越來越多,。很多時候醫(yī)生在做口腔腫瘤手術時,更多的是考慮挽救患者的生命,,術中主要以清除干凈腫瘤細胞為目的,,并沒有過多地考慮面部功能的保護和重建、面部外觀的保全等,,導致很多患者術后面部不能活動,,面部外觀變形嚴重。有些患者因此拒絕手術,,寧愿等死,。這深深地觸動了張志光教授,這也便促成了他的另一個研究方向,,如何在盡可能徹底清除腫瘤細胞的同時,,完成面部,、舌部以及頜骨的重建,除了外觀好看,,還要盡可能地保證相關的功能……
張志光說,,所有的醫(yī)學學科都是治病救人,但口腔頜面外科不僅要治病,、救命,,還要保面,讓患者活得有尊嚴,。
[專家名片]
張志光,,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原副院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F(xiàn)任中華口腔醫(yī)學會顳下頜關節(jié)病學及牙合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口腔頜面創(chuàng)傷學組委員、中國康復醫(y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學會顱頜面外科學組副組長,、廣東老教授協(xié)會醫(yī)學專家委員會副會長,、廣東省口腔醫(y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口腔醫(y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yè)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從事口腔頜面外科醫(yī)教研工作三十多年,,其主持的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課題,曾分別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二等獎,、廣東省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進步二等獎,,并獲中國專利10多項,近年發(fā)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擅長顳下頜關節(jié)疾病,、面神經疾病、涎腺疾病,、口腔頜面部腫瘤的外科治療,、早期診斷和預防有較深入研究,在口腔頜面部整形和美容外科,、唇腭裂序列治療和正頜外科領域也有相當造詣,。
原文鏈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6/16/content_728337.htm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通訊員 梁劍芳